和孔子約略同時代的扁鵲,是春秋時代著名的神醫,也中國第一位記載於正史上的醫生。傳說扁鵲具備特異功能,在《列子‧湯問》中記載,扁鵲替公扈和齊嬰兩人診治,發現公扈的自我意志強,但是勇氣不足;而齊嬰的自我意志弱,但是有勇氣,於是扁鵲就讓他們喝下麻醉藥酒後進行開胸手術,取出兩人的心臟相互交換,而公扈和齊嬰昏迷了三天後就各自康復回家。不過公扈回到了齊嬰的家,而齊嬰回到公扈的家,因為家人皆不認識,導致出現糾紛,最後只好請扁鵲出面說明,才平息事端。
這則故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關於「人類交換器官」的描述,當然是以神話的成分居多。至於其他各個文明的故事裡,幾乎也都有從其他動物身上獲取器官,讓自己變更強大、更有力量的想法,只是人體內天生就有股「排除異己」的能力,因此一直無法實現移植的願望。
舉例來說,若是拿老王的皮膚縫合到小李殘缺的鼻頭上,雖然小李心裡很感謝老王,但是身體卻會主動地發出訊號,攻擊被視為「外來者」的皮膚,使老王所貢獻的皮膚無法繼續在小李鼻頭上生存。過去醫師將此歸因於每人不同的「個人化生命力」。到了二十世紀,學者指出這股「生物力」就是「排斥反應」,而排斥反應是體內免疫系統自發性的作用,人類其實沒有能力改變。
移植的曙光
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大量的燒燙傷患者,使皮膚移植的需求暴增,各國都指派學者投入研究,希望能降低受贈者的排斥反應。這時有個名叫莫瑞的年輕外科醫師加入美國軍醫組織,照顧許多燒燙傷病患,這些經驗促使莫瑞醫師致力於研究人類免疫系統,進而改變了整個醫學發展。
戰時,莫瑞醫師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大面積燒傷的患者在進行皮膚移植之後,成功的機會比較高。他推測大面積燒傷會讓患者的免疫力下降,體內較難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排除異己」,因此外來的器官不受患者體內抗體的攻擊,於是得以存活,使得皮膚移植的成功率提高。回到波士頓後,莫瑞醫師就開始利用狗來研究腎臟移植。
回顧1950年代的時空背景,選擇腎臟來進行移植研究不是沒原因的。一來腎臟的解剖結構較不複雜,手術較容易進行,而且一個人有兩顆腎臟,取出一個並不會致人於死。二來當時沒有常規洗腎的技術,因此腎臟衰竭的患者幾乎全是坐以待斃。
★ 了解人生每一階段的理財需求,選對正確方法累積財富,遠比盲目投資獲利更重要...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