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索洛没有说什么?
Aug 13th 2013, 22:48, by 徐建国

我去年年初写过一篇文章《索洛说对了什么?》,讲的是经济增长需要要素投入,最终总可以归结到劳动力、资本、技术这些东西,因而教育、医疗、职业培训、在职学习、投资、研发这些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生产技术的活动,终究都是可以帮助培育经济增长的潜力的。反过来也对。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终究要积累这些要素,否则增长就没有了原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

这个道理就是索洛模型的基本内容,非但不复杂,而且很简单。罗伯特•索洛1950年代建立的这一分析框架,对后世的分析、乃至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索洛本人也因而获得诺贝尔奖。模型虽然简单,道理却是过硬的:没有投入,哪有增长?

但是即便这样简单的道理,现实中也是会常常被忽略的。比如说,讨论中人们常常会说过度投资,增长不可持续,这样的说法在投资占比GDP比重比较高的背景下很容易得到共鸣。可是不投资的话,物质资本的积累受影响,物质资本中蕴涵的先进技术也不能实现,就业机会减少,岗位培训、干中学这些都会受到影响,终究是不利于中长期的增长的。

由于投资比较多,而且有一些坏项目,讨论中人们倾向于更多关注投资的负面,对于投资的正面效应关注不够。其实直到2011年,资本回报率依然较高,过度投资的证据并不足。2012年以来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投资回报率也显著下降,但是这与宏观调控、政府换届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很难说预期的未来长期平均资本回报率就一定已经很低了,周期性的因素和长期的考虑要分开来看。而且,增加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交通运输、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成本,是会减少交易摩擦、促进生产、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对过度投资的担忧,有时是对投资效率的担忧。但是这其实是两个概念,应该分开来看。通过反腐等措施提高投资效率,估计没有人会反对。

但是道理说到这里其实远没有说完,关于增长,有很多话索洛都没有说。索洛模型没有回答的,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生产技术这些要素为何会增加?倘若这些是增长的原因的话,那么为什么大家不去使劲办教育、搞培训、做研发、买设备、做投资呢?落后国家都可以做这些事情,积少成多,慢慢发展,为什么没有做?我们改革开放前也可以搞这些事情,为什么没有做?看起来,这些事情没那么好做,做成了,就是增长。可是谁能做成?为什么能做成?在什么条件下能做成?索洛模型并没有回答。因此,索洛模型所研究的,并不是增长的原因,而是增长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索洛模型和有关的理论对于政策制定的参考意义有限。

那么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好”的制度,比如清晰的产权制度、良好的法治环境、公平的交易规则等等。有了这些制度,人们就有激励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物质资本的投资、技术研发的投资,财富就会积累,经济就会发展。而且,很多人在这么回答的时候,脑子里其实是有一个原型的,就是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模式。英美的经济成功无庸置疑,各国的经济发展,大多吸取其中的成功因素,中国亦不能例外。东西德国、南北朝鲜,这些难得的“自然”实验,鲜活地证明了制度对于经济繁荣的重要性。

可是好的制度如何建立,就远没那么简单了。多多少少,大家都会想如何复制,或者借鉴,英美的制度。可是现实中,很多国家的复制都不太成功,二战以后非洲国家的经验是典型的例子。有时一开始看起来不错,可是不久就走形,矛盾激化,甚至走回头路。或者,经济体系是作为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在运行,植入一部分市场的元素,未必能够保障市场的运行,有时候反而成了贫富差距拉大,腐败滋生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工具。

倘若仔细比较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度,基本的元素虽然差不多,但是细节上还是千差万别,甚至差异很大的。东亚的日本、韩国,是后发国家成功发展的典范,可是其制度特点,也在很多方面显著不同于欧美。比如日本的企业很庞大,而且用人制度很僵化,论资排辈现象很严重,和美国的企业用人制度差别很大,看起来很像我们的国有企业,但是依然可以出现很多世界顶级的企业。制度之依附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学习成功的模式,依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一个可以初步做出的判断是,至少对于大的经济体而言,复制并不可行,借鉴、引入好的元素,促进自身向更有效率的方向演化,是更可取的思路。

近年来得到较多认可的一个观点,是繁荣其实是一种偶然。好的制度的建立和发育,其实没有可以复制的模式。英国确立君主立宪的制度,其实和一系列偶然事件有关。黑死病使得英国失去一半人口,劳动价值得以提升,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皇权相对被削弱,又使得在后来的远洋贸易中民间力量得到发展,形成了较为均衡的力量对比,使得各方的谈判有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比较而言,强大的西班牙政府,在远洋贸易中则无需借助民间力量,而是借助皇权进一步攫取资源,没有建立能够包容民间力量的制度。南美和北美作为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地,就此埋下了制度差异的种子。在繁荣的道路上,也渐行渐远。

当然,上述西班牙和英国的对比,只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未必具有普适性。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朝换代,也又多次经历了严重的人口减少,可是却没有促成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或者,历史的演化真的是多种因素的聚会,我们还没有找到简单的、普适性的规律。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历史演化的理解,其实停留在搜集史料、讲述故事的阶段,并不能提炼出什么规律。评书中常说的“风云际会”,多少有一些不可知论的色彩,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没有说一个牵强附会的道理。

倘若能够心平气和,那么我们所知道的这样那样的理论和观点,大概也都只是代表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某种理解和猜测,不必太当真。太过执拗,其实是忽视了我们对于历史和未来的无知。笃信市场的人自然会为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如人意而心急如焚,可是改革哪里会尽如人意。哈雅克发明过一个词叫做“致命的自负”,讲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者高估管理经济的能力,把计划经济的弱点暴露无遗。其实反过来讲,我们对于自己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情况下建立市场经济,也知之甚少,亦不能表现出另外一种“致命的自负”。

如何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借鉴盎格鲁-撒克逊的制度优势,是一个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粗略的统计,目前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也就10亿多一点,不到中国的人口总量。从统计分析的角度,中国算一个样本的话,那么所有成功的经验最多也只能算一个样本点。因此,对于所有的成功经验,都要有鉴别地吸收借鉴。特别是,其他国家中经验的细节,要仔细琢磨。倘若照抄几条市场化的教条,恐怕效果不会太好。

把索洛说了的和没说的放在一起,有一点应该是很清楚的:索洛模型强调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其实是更深层的制度的结果和表象。讨论增长,不应只关注增长本身,特别是短期的增长本身。深层的改革,才是中长期增长的基础。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hgggg 的頭像
    ghgggg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ghgg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